(記者 金一清 黃樂豪) 文一西路上花團錦簇,高架路上的月季搖曳生姿……春風拂面,余杭的花兒開得正艷,年輕人走出家門拍花打卡,社交平臺上滿是“花樣”余杭的動人場景。

與許多人印象中“水泥森林”城市不同,余杭用滿城的花海和蓬勃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宜居、創新、年輕的城市形象。

從滿目綠意的宜居環境,到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氛圍,再到企業與人才競相綻放的創新熱土,余杭并非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一座“花開四季”的城市。


自然之花盎然盛開

四月的余杭,春意正濃。沿著文一西路漫步,道路兩旁花卉品類豐富,杜鵑、月季、波斯菊、羽扇豆爭奇斗艷,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拍照。“以前覺得城市就是高樓大廈,來了余杭才發現,原來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就像住在公園里。”在夢想小鎮工作的陳麗華感嘆道。

夢想小鎮招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一名創業者的話讓她至今難忘,對方第一次來到夢想小鎮就被窗外盛開的花卉和綠植深深吸引。他說,還有人為他們整天坐在辦公室里的“碼農”考慮工作環境,他感到很意外。

不僅僅是文一西路和夢想小鎮,余杭的道路上、社區庭院里櫻花、紫薇、玉蘭競相開放;高架橋邊,月季花帶綿延數公里……隨處可見的鮮花彰顯了這座城市的生活品質,而農村里的花兒則讓人感受到余杭鄉村獨有的韻味。

走進徑山鎮前溪村,金燦燦的油菜花田周圍,一列觀光小火車正沿著軌道徐行,一旁還有不少游客正在打卡。走下小火車,游客就可以到生態農業示范園內采摘藍莓、草莓,還可以到營地小坐,手捧一杯咖啡,望著油菜花田和遠山,享受生活的慢時光。

近年來,余杭不斷打造“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幸福半徑”。2024年,余杭新增各類綠地面積合計約103萬平方米,其中公園綠地面積新增約28萬平方米,附屬綠地面積新增約75萬平方米,完成7個新(改)建城市公園。


文化之花鋪就新中心底色

如果說綠植是余杭的“自然之花”,那么文化便是這座城市的“精神之花”。

近年來,余杭文化建設成果斐然,尤其是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讓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與現代氣息交相輝映。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余杭的文化名片,更吸引了全球目光。

旨在紀念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日”已成功舉辦5屆,每年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究、公眾教育等主題開展系列活動,更側重本土文化傳承與公眾教育。

另一個聚焦于國際文明對話的“良渚論壇”已成功舉辦2屆,第二屆論壇聚焦“交流互鑒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匯聚58國350余位嘉賓,推動“良渚國際考古中心”等10余項國際合作項目落地,海內外傳播量突破12億人次。

數據顯示,2024年我區新增26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6家城市書房、10家文化驛站、8家“余閱”公共閱讀空間、8家杭州鄰里閱讀空間;新增省市級基層體育場地設施52處、嵌入式體育場地79片、3.84萬平方米,新建“環浙步道”50公里,在浙江省率先形成區縣內山地區域百公里大環線;新增體育場地面積49.02萬平方米,增量全市第一。家住瓶窯的李浩說,“家門口”的文體活動很豐富,看演出、看展覽、想運動健身都十分便利。

2022年底,余杭首次提出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次年2月,良渚文化大走廊被寫入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市級戰略;2024年,良渚文化大走廊納入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戰略層級實現三級躍升。根據規劃,大走廊東起良渚、仁和,西至徑山,以五千多年良渚文化為核心,將杭州國家版本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等“文化明珠”串珠成鏈,融合兩千多年運河文化、一千多年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苕溪文化以及現代數字文化等,歷史與現代在這里交匯,科技與文化在這里融合。

臺灣青年余紀萱十分喜愛大徑山文化,2019年來到余杭投身于鄉村振興事業。她將徑山茶文化和現代創意結合,參與策劃的“陸羽與茶小僧”文旅IP入選2020年首批省級文旅IP。余紀萱說,她早已把余杭當作自己的家鄉。

無論是滿城的綠植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歸根結底都指向一個目標: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杭州西站啟用以來,余杭可直達北京、上海、香港、武漢、廣州等各大城市,中軸線上布局了4線7站的聯動軌道交通矩陣,城市交通更加暢達;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來到“家門口”,浙大一院良渚院區、浙大兒院余杭兒童診療中心啟用,杭州第二中學、學軍中學等名校合作體系持續深化……


創新活力之花競相綻放

“你負責茁壯成長,我負責陽光雨露”——這句口號生動詮釋了余杭對人才、企業的態度。余杭的經濟韌性與發展得益于“枝繁葉茂”的創新企業,也得益于余杭對樹苗的悉心澆灌。

走進杭州未來科技城,一座座現代化辦公樓鱗次櫛比,這里聚集了阿里巴巴、之江實驗室等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截至2024年12月,余杭成為全市首個經營主體總量突破30萬家的區(縣、市)?。僅未來科技城注冊企業數就超6萬家,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還擁有國之重器杭州超重力場和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實驗室。

夢想小鎮是未來科技城內一片燦爛的“企業花海”。自2015年啟動以來,小鎮已集聚超3600個創業項目、2.7萬余名創業人才,其中274個項目獲得百萬元以上融資,融資總額達160.02億元。

“在余杭創業是一種享受,身邊都是好伙伴、好榜樣,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我們的鄰居。”夢想小鎮創業者Nikk分享道,“不到一年時間,我們就組建了一支國際化團隊,用VR技術講述中國故事。全球首部3D 8K VR180大型新編京劇《穆桂英再掛帥》就在這里誕生。”

企業的繁榮,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余杭出臺了一系列引才育才政策。2024年,余杭更新人才新政“黃金20條”,除了為人才提供住房補貼、創業扶持、子女教育等支持,還修訂發布全新的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辦法,首次設立針對平臺經濟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類別,還向符合條件的企業授權“緊缺急需人才”認定權限。如今,余杭人才總量突破46萬。

美國東部時間2月27日,25歲的鄭楠帶著“微巴士”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成為亞洲最年輕的納市公司“掌舵者”。回顧在余杭的創業歷程,鄭楠看中的不僅是政策紅利,更是創業生態。他說,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余杭區政府給予專業建議,讓他們十分受用。

站在余杭街頭,滿眼春色,年輕人的笑臉與城市的脈動交織在一起。這座“花樣”之城不僅有綠意盎然的“自然之花”,也有文化盛開的“精神之花”,更有企業與人才競放的“創新之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