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徐天進,1958年生,浙江永康人。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他扎根商周考古40余年,先后參與并主持多項重要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工作,發(fā)表論文30余篇。

近年來,他致力于推動考古走向大眾,曾策劃“文明之光的折射”“郁郁乎文哉:西周晉國玉器精品展”“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等備受歡迎的展覽。


(徐天進/口述 記者 濮玉慧/整理) 我來良渚三年了,如果類比一個人三歲的話,時間是很短的,我總覺得自己對良渚的了解還不夠。

但即便如此,這三年,我也看到了良渚的種種變化。比如說,三年前我來時,玉鳥集還未建成,如今已成為時尚社區(qū);短短三年時間,杭州國家版本館、良渚5000+藝創(chuàng)園、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等相繼建成。這種變化,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以良渚古城遺址為代表的良渚文化遺址群在這里。

如果再往前追溯,追溯到剛剛開始在良渚開展田野考古工作的時候,這個片區(qū)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了。所以,從更長遠一點的維度看,整個社區(qū)的發(fā)展,良渚文化真的起到了關鍵作用。我想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體現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利用,給當地社區(qū)帶來的發(fā)展。

越來越多的外省市、外國游客來到良渚,他們的第一印象幾乎都是“這個地方太漂亮了”。我們的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營造的自然環(huán)境氛圍非常好。來之前,他們通過教科書、互聯網對良渚文化有個大致了解,走進去以后,他們發(fā)現,對良渚會有一個顛覆性的認識: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就有這種大智慧,規(guī)劃城市、興修水利,包括他們的生產生活、觀念信仰,都會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五千年中國看良渚”不是一個虛化的口號,踏上這片土地的人,都能在這里看到古代中國。五千年前的中國良渚很重要,五千年后的今天,中國也很重要。

我一直說,我們保護文化遺產不是為了過去保護,而是為了今天和未來保護。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一定要有益于當代,不管是人也好,社會也好,社區(qū)也好,它能帶來好的幫助才有價值。

我們守護的不僅是過去的輝煌,更是未來的可能性。

這首先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還要再深入。表面上看,我們對良渚文化的了解似乎已經非常全面、深入、系統,但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

比如說,我們已經知道良渚時期大概吃什么東西,但他們是怎么烹飪的?喝的酒是什么酒?雖然博物院已經陳列了很多東西,但我們仍有許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持續(xù)地研究。

我們的博物院也有大量的工作需要開展,去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為五千年文明起源的良渚文化。一方面,是對良渚本體的深入研究闡釋;另一方面,是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展開,讓良渚在中國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上的定位更清晰。

時間方面,也就是縱向的,是指我們博物院的展覽,需要從良渚出發(fā),更好地講清楚中華文明源與流的關系。比如說“玉魂國魄”系列展覽,是按照時代的演進在做的,目前已經做到兩漢時期,很多東西體現出和良渚的關聯性。

空間方面,也就是橫向的,是放眼世界的范圍,同時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文明是怎樣的狀況,與良渚遺址類似的遺址現狀如何。比如說近年來持續(xù)開展的“良渚與世界”系列對話活動,良渚相繼與英國巨石陣、希臘雅典衛(wèi)城、西班牙托萊多古城等對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貢獻中國經驗與智慧。

我們博物院還有一項需要推進的工作,就是讓全社會共享博物館,盡可能惠及更多觀眾。

三年前的“5·18”,我們提出一個計劃——“一起尋找文明之光”。當時就想著,在現有條件下,如何照顧到視障群體。當時我們和盲校合作,推出了一個小展覽,把一些內容帶到學校里。去年,我們又推出了一版盲文圖書,為盲校孩子介紹良渚文化。

這個事情我覺得只做一次是不夠的,我們關注這個群體,是需要持續(xù)為他們服務的。今年“5·18”,我們想重新再提一次倡議,能不能為盲校捐贈一個博物館,比如說通過專家組委會評定出約100件能代表中國歷史的文物,通過制作高度仿制的可觸摸模型,讓盲人可以用雙手去觸摸。

去年的“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上,我們也做了這樣的嘗試,有幾件藝術家的大漆作品,我們開放了觸摸。有一回,我在展廳看到,一個視障兒童在媽媽的引導下去觸摸大漆。當時我就覺得博物館的意義在此刻閉環(huán)了。

我經常去展廳看,只有反復把自己當作一個觀眾,而不是一個研究者,才能發(fā)現展覽的更多問題,才能更好地去避免或是改善。有一些事情可能很小,但對于博物館服務公眾來說,改了以后是能帶來更多正向反饋的。

經營好一個博物館,說簡單很簡單,要說復雜也很復雜。我覺得博物館就是一個服務機構,它的服務水平沒有上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許多。

我希望以后可以更主動地去做更多幫助,把整個良渚片區(qū)當作一個大的博物館來看,每塊田地、每棟建筑、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希望良渚文化可以像空氣一樣,很自然地融入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里,給更多人以滋養(yǎ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