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良渚街道石橋村高標準農田示范區以“數字賦能、生態優先、三產融合”為核心理念,通過系統性改造提升,建設高標準農田1950畝,打造出集高效生產、科技示范、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樣板區,為杭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良渚經驗”。

系統規劃,夯實農田基礎設施。開展田塊平整作業,完成8.06萬立方米土方工程,修筑田埂4161米,修復松木樁護岸2552米,新增耕地470畝。水利設施方面,新建現澆渠道6636米,改造泵站3座,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6提升至0.75,實現“旱能灌、澇能排”。交通設施同步升級,硬化道路4324米,田間道路通達率達95%,機械化率提升至85%。改造后,項目區年增產糧食6.46萬公斤、油料2.59萬公斤,農業綜合產值增加59.48萬元,畝均增收368元。

數字賦能,構建智慧農業體系。通過數字技術重構農田管理流程,形成“農田感知—智能決策—精準執行”的閉環,搭建數字化駕駛艙,集成綠色農田、物聯監測、質量安全三大模塊,實時監控土壤墑情、氣象數據、病蟲害發生動態。布設農業氣象站、土壤墑情監測站5套,安裝聯網式殺蟲燈,蟲情測報準確率達90%,農藥使用量減少20%。建設智能灌排系統8套,聯動田間水位傳感器,對水稻生長水位進行智能調控,節水30%以上。

生態優先,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打造“水清岸綠”田園景觀,建設生態護岸8936平方米,種植護岸林448株,減少水土流失80%。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減少50%。打造農文旅融合示范帶,融合良渚文化元素,新建游步道935米、景觀平臺1座、太陽能路燈48盞。

三產融合,激活鄉村經濟動能。以農田為載體,延伸加工、文旅產業鏈,推動“良田”變“景區”,“產品”變“商品”。后期將建2527平方米糧食烘干中心,預計年處理水稻6000噸、小麥3000噸,年產值可達216萬元,可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百萬元。依托“良渚農耕”IP,開發綠色農產品追溯系統,實現“一田一碼”全程可溯。推進庭院整治工程,推出稻田藝術節、農耕體驗游,年吸引游客超2萬人次。

分享: